“凭危一登览直下见溟渤”!在“唐诗之路”里遇见宁海
编者按:
越州(今绍兴)会稽山、剡溪,嵊州、新昌、奉化、宁海直至天台山,沿线的秀丽风景曾让众多文人墨客为之神往。 1985年底,中国唐代文学学会、中国李白研究会会员竺岳兵先生,将这条
越州(今绍兴)会稽山、剡溪,嵊州、新昌、奉化、宁海直至天台山,沿线的秀丽风景曾让众多文人墨客为之神往。
1985年底,中国唐代文学学会、中国李白研究会会员竺岳兵先生,将这条著名旅游线定名为“唐诗之路”,并得到学术界的认同,成为我国继“丝绸之路”、“茶马古道”之后的又一文化旅游品牌。
唐代诗人们偏爱浙东山水,重要的是因为越中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。东晋以来,这里就是中国山水文化的发祥地。
东晋文人孙绰,写过一首洋洋洒洒的长赋《游天台山赋》,盛赞天台山的山海之美:
天台山大部分都在新昌、宁海、奉化之间。其中分布在宁海的最多,而且,发自天台山主峰的所有溪流,也都是自西向东,流经宁海入海。
因此,从山体实际看,天台山的主体当属宁海。所以宁海是“唐诗之路”的重要地段。
天姥山,唐代属剡县,五代后属分立的新昌,在历史上称“新昌飞地”,直到1949年8月才划归宁海。
李白梦游的天姥,在新昌县东五十里,诗中一句“天姥连天向天横”,疑似说我们宁海双峰一带的横峰。
唐朝的统治者姓李,他们把李耳奉为鼻祖,极力推崇道教。生在这个时代的士大夫阶层,无论是想做官或想出世,都不能不受影响。
不仅李白和杜甫求仙访道,所有盛唐的诗人如王维、高适、岑参等都有同样的倾向。
葛洪钻研炼丹术,历游天下名山大川,羡桐柏山“天趣清绝”而留下结庐炼丹。“丹砂访葛洪”,指的就是宁海桐柏山,现在称梁皇山。
杜甫20岁时就入台、越,游览忘归达4年之久,极可能到过葛洪炼丹的桐柏山学士坪。
“唐诗之路”的诗歌,还有相当部分吟咏宁海的山海风光,值得我们去探索和挖掘。